运势命理 > 星座运势
+

心理障碍的定义、克服方法和治疗方案

2024-05-04    作者:    来源:

心理障碍是指一个人因为生理、心理或社会等因素,产生致的各种异常心理过程、异常人格特征和异常行为时所表现出的一种状态。此时,患者表现为没有能力按照社会认可的适宜方式行动,其行为的后果对本人和社会都是不适应的,会对社会造成一定不良影响。

并不是任何异常心理活动就是患有心理障碍的证明。只有心理活动异常的程度达到医学诊断标准,出现心理异常的临床表现或症状,方能称为心理障碍。但心理障碍并不是一种精神疾病,经过好的治疗,是可以获得有效治疗并痊愈的。

心理障碍的定义、克服方法和治疗方案 图1

心理障碍的表现和危害

心理障碍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过度的兴奋和过度的忧伤,以及过度的自信和过度的自卑都容易造成心理障碍。还有易喜,易悲,易冲动,或者盲目乐观,精力充沛,狂躁,凡是冷漠,也是心理障碍的症状表现。

在临床上,有七种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即抑郁症,焦虑症,惊恐症,社交恐惧症,强迫症,躯体形式障碍,失眠症。严重的心理障碍很难治愈,需要找专业心理医生进行心理治疗,这样才能使心理障碍尽快消除,获得健康快乐人生。

心理障碍的定义、克服方法和治疗方案 图2

心理障碍的危害也是多种多样的,首先会影响患者正常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同时会造成对生活的兴趣低下,情绪不稳定,更有甚者会自杀或自残。现今大部分人对心理障碍还不甚了解,会对患者产生恐惧或者歧视心理。这严重影响患者对社会的积极融入,使病情加重。严重者会严重影响社会秩序,触犯法律,破坏社会稳定与和谐。

如何更好的治疗心理障碍?

要敢于发现异常并正视心理问题,及时寻医。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服药,缓解心理压力,及时找到心灵发泄口,这样才是患了心理障碍后最好的选择。

需要注意的是,心理障碍具有反复复发的倾向,平时需要注意防止复发。要注意均衡饮食,少吃多餐,勿暴饮暴食,注意营养均衡。要培养良好的兴趣,如书法、绘画、钢琴等,陶冶自己的情操。还要处理好人际关系,多交朋友,开阔自己的心态。当然,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也是必不可少的。运动可以使人心境开阔,可以使内心更加阳光,能够有效的缓解心理障碍。


本文目录导航:

  • 如何克服心理的障碍?
  • 医学心理学 焦虑性心理障碍和抑郁性心理障碍的诊断、病因的学派分析、治疗
  • 试析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识别与干预

如何克服心理的障碍?

1、抑郁心理表现:对周围的一切都失去兴趣,就连最基本的吃饭这样的话题都觉得很无聊,对工作、生活等等都觉得没意思。 小建议:如果只是间歇性的抑郁心理,要学会适当调节,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来进行放松,比如:购物、看书、运动、养盆栽。 如果情况比较严重,超过2周以上持续性的抑郁心理,自己无法调节,就要寻找专业人士的帮助了。 2、强迫心理表现:对无关紧要的小事必须以自己的原则或者习惯去做,否则觉得很难受。 比如物品强迫心理,所有的东西必须按照自己的方式放,用完之后得物归原地;行为强迫心理,不能看见书本卷边折角,不能看见衣服起毛球等等,表现形式比较多。 小建议:只要不影响正常生活,有点小小的强迫症可以算作可爱的加分项哦~3、焦虑心理表现:一有问题就表现的焦急,紧张,不知道如何是好,遇到问题也不知道如何下手解决。 小建议:如果是瞬间的焦虑,比如冒冷汗,发抖等有外在表现的,可以尝试深呼吸3-5次,等症状缓和了,再慢慢的分析焦虑的原因,一件件的解决,不要着急,在心里暗示自己:没关系,肯定会有方法解决的,如果实在是解决不了,就不要勉强自己,可以寻求周围人的帮助。 4、分裂心理表现:对身边亲近的人表现外向,大大咧咧,对陌生人表现内向,不愿意沟通;情绪反复,一会儿一个样,上一分钟开心,下一分钟难过。 小建议: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深呼吸或者练瑜伽,或者找人倾诉,都是不错的选择。 5、适应障碍表现:在有明显的生活改变或环境变化时所产生的短期和轻度的烦恼状态和情绪失调。 小建议:跟身边的人倾诉,或者常带一件贴身物品,相当于护身符之类的,手链,小挂饰都可以,一旦有不适应的改变,看看贴身物品,告诉自己还有熟悉的东西在身边。

医学心理学 焦虑性心理障碍和抑郁性心理障碍的诊断、病因的学派分析、治疗

呵呵,这要写,自己总结并非复制粘贴,真的是一项很大的工程啊,因为刚好这两个范围说大也不大,说小也不小。 我努力尝试一下,因为刚复习过异常心理学一、焦虑性心理障碍焦虑是指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某种不利情况而又难于应付的不愉快的情绪。 焦虑与恐惧情绪相近,不过恐惧是面临危险时发生,而焦虑是发生在危险或不利情况来临之前。 焦虑与烦恼不同,烦恼主要是i对已经发生的事件而言,而焦虑是指向未来的。 焦虑性心理障碍分为以下几种:(一)恐怖症恐怖症(phobia),又叫恐惧症,是指对于特定事物或处境具有强烈的恐惧情绪,患者采取回避行为,并有焦虑症状和植物性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类心理障碍。 患者所害怕的物体或处境是外在的(患者身体以外的),尽管当时并无真正为先,但患者仍然极力回避所害怕的物体或处境。 患者知道哦自己的害怕是过分的、不应该或不合理的,但这种认知并不能阻止恐怖发作。 恐怖症又分为广场恐怖症、社交恐怖症与特殊恐怖症1、DSM-IV对广场恐怖症的诊断标准:A、对置身于某处感到焦虑,觉得难以逃脱(或感到难堪),或感到在发生意想不到的惊恐发作时找不到帮助。 典型的广场恐怖症易发生的情景有:独自离家在外;在一群人中或正在站队;在一座桥上;在公共汽车、火车里。 B、患者设法避免这种情景(例如回避旅行),或者带着痛苦忍受着,或者带着焦虑心情担心惊恐发作的发生,或者就此提出要有人陪伴。 C、排除社交恐怖症、特殊恐怖症、创伤后应激障碍或离别性焦虑障碍等精神障碍引起的各种焦虑或恐怖性回避。 总结,广场恐怖症的临床表现有三个特点:A、焦虑症状,患者担心在公共场合中昏倒而无亲友求助,或是去自控又无法迅速离开。 这种恐惧是对即将发生危险的一种预期,预感到自己将发生可怕的后果,且伴有植物性神经功能激活的表现。 B、焦虑均在特定情境中发生,多数场合是拥挤人群、封闭场所、难以立即逃到安全地方等情境。 C、回避行为,即立即从恐怖情境中逃走或回避恐怖情境,这是广场恐怖症的一个重要特征。 2、社交恐怖症:也被称为社交焦虑障碍,是指对一种或多种人际处境存在持久的强烈恐惧和回避行为。 恐惧的对象可以是i某些人或某个人,也可以相当反话,可包括除了某些特别熟悉的亲友之外的所有人。 与特殊恐怖症相比,社交恐怖症害怕的社交情境往往不易回避,因此社交恐怖症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往往更为明显。 DSM-IV对社交恐怖症的诊断标准:A、患者对某种或多种社交场合有明显或持久的恐惧。 在这些场合下,患者被暴露于不熟悉的人们面前或可能有人在注意或观察,害怕自己可能会作出一些使人难堪的行为或表现出焦虑症状。 如果是儿童,则是在于年龄相称的熟悉的人们交往时发生问题,或在同伴中出现焦虑,而不是与成年人的交往问题。 B、一旦暴露在多害怕的社交场合便引起焦虑,并可能出现与处境密切相联系的惊恐发作。 如果是儿童,焦虑可表现为大哭大闹、发呆或从社交处境中退缩。 C、患者知道自己的害怕是过分的或没有道理的。 如果是儿童,这点可以没有。 D、患者设法回避所害怕的社交场合,否则便要忍受极度的焦虑或痛苦。 E、对恐怖处境的回避、焦虑性期待或者痛苦,显著妨碍了患者的生活、工作或社交活动,或者对于患有恐怖症感到极度的精神痛苦。 F、如果患者年龄小于18岁,病程应持续至少6个月。 G、这种害怕或回避不是由于某种物质会一般性躯体状况所致的直接生理性反应,并排除其他精神呢障碍而引起的焦虑或恐怖性回避。 H、如存在某种一般躯体情况或其他精神障碍,那么标准A的害怕与之无关。 3、特殊恐怖症:又称单纯恐怖症,是指对存在或与其的某种特殊物体或情境的不合理焦虑。 最常见的恐惧对象有:某些动物、昆虫、登高、雷电、黑暗、坐飞机、外伤或出血、锐器等。 DSM-IV对特殊恐怖症的诊断标准A、由于存在或预期某种物体或情境(如飞行、高空或动物)而出现显著或不合理的持续害怕。 B、暴露于所恐惧的刺激时,几乎不可避免的立即产生焦虑,并可能出现仅限于此情境的惊恐发作。 注:若是儿童,焦虑可表现为哭闹、发脾气或紧紧的拖住他人。 C、患者认识到这种害怕是不合理的或过度的。 注:若是儿童,则无此项。 D、患者一般都是设法避免这种场景,否则便以极度的焦虑或痛苦忍受着。 E、这种对恐怖情况的避免、焦虑的期待或害怕反应,显著的干扰个人生活、工作或社交,或者对于患有恐怖症敢打极度的精神痛苦。 F、如患者年龄小于18岁,应至少有6个月病程。 G、排除其他精神障碍而引起的焦虑、惊恐发作或恐怖性回避。 4、恐怖症的病因学派分析A、心理分析理论的观点:认为恐惧是对抗焦虑的一种防御反应,而焦虑的产生根源则在于被压抑的无意识的本我冲动。 由于人们害怕这种无意识的本能冲动所支配,通过置换的防御机制,焦虑就被某些外在对象或情境替代。 这些对象或情境同样具有引起冲动诱发焦虑的作用,然而它们通常是能够原理的,通过附加的回避指,患者便能避免严重的焦虑。 B、行为治疗理论的观点:认为恐怖症形成和发展的阶段有通过经典条件反射,一个人习得了对条件刺激(即中性刺激)的害怕反应,发展到为了减少对条件的害怕反应,习得了回避型条件反应的行为。 这是一个操作性条件作用过程,它使得回避行为得到了强化而长期存在,同时使得对原本中性刺激的恐惧得以持续。 C、认知理论:认为恐怖症的患者总是高估所害怕情况和事物的危险性,过分担心某种消极事物将会发生。 5、治疗A、药物治疗:对恐怖症而言,药物治疗从整体上说是辅助治疗,其作用往往是环节患者焦虑情绪或伴随的抑郁情绪。 抗焦虑药能减轻患者的境遇性焦虑状态,使心理治疗容易进行,但其本身不能淡化恐怖的条件联系。 B、心理治疗①行为疗法:是恐怖症治疗当中被研究得最为彻底、同时又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a、系统脱敏法。 (不好意思同学,真的要再展开来写估计写不完了,这才写到一点点,就已经写这么多了,主要是你的问题要写出来实在是一大堆)b、满灌疗法。 c、模仿法②认知疗法:帮组患者识别和挑战负性的、不合理的想法而起治疗作用。 (二)惊恐障碍:是一种突然、短暂而极度恐惧的一种状态,并通常伴有一些躯体症状和灾难临头的想法,如心跳加快、眩晕、出汗、失去控制感等。 1、DSM-IV对惊恐发作的诊断标准 在一个独立的具有强烈恐惧或不适感的阶段,此间下列症状中的4项或更多可能突然出现,并在10分钟内达到顶峰:①心悸或心跳加速;②出汗;③震颤或发抖;④感觉气短(憋气)或窒息感;⑤感觉喉部有堵塞感;⑥胸部疼痛或不适感;⑦恶心或腹部难受;⑧感到头晕,站立不稳或晕倒;⑨现实解题(不真实感)或人格解题(感到并非自己);(10)害怕失去控制或将要发疯;(11)濒死恐怖;(12)感觉异常(如麻木或刺痛感);(13)寒战或潮热感。 2、病因学派分析A、心理分析学认为:个体都有一些容易引起焦虑的冲动,同时也有对抗这些冲动的防御机制,当防御不成功时,就会出现惊恐发作。 此外,患者在童年期有较高水平的分离焦虑,或者经过惊吓、虐待和创伤,也可能与成年后发生惊恐障碍有关。 B、行为学派认为:当人们接近发生过惊恐发作的情境或与之相似的情境时,就会担心焦虑再次出现,而害怕接近可能发生惊恐发作的情境,就将发展成广场恐怖症的回避症状。 C、认知学派认为:惊恐障碍的患者对自己的躯体感受过渡敏感,并易于对这些感受作出灾难化的解释和评价。 3、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克服痛苦的症状,恢复社会功能。 常用的技术有认知治疗和行为治疗,或将这两种方法联合使用。 A、在行为治疗方面,最常用的是逐级暴露法或系统脱敏法,具体做法是让患者暴露于现实的或想象的恐怖情境,并反复进行,直至对所害怕的情境不再感到恐惧或焦虑。 B、认知疗法有三部曲:①找出消极或适应不良的思维模式;②挑战这种消极的思维模式;③用积极的或者更为有益的想法代替不良的消极想法。 (三)广泛性焦虑障碍(GAD):具有对一系列生活实践或活动感到过分的、难以控制的担忧,并伴有6种相关的负性或紧张症状中的至少3种。 1、DSM-IV对广泛性焦虑症的诊断标准A、对多种实践或活动(例如工作或学习)呈现出过分的焦虑和担忧(一种提心吊胆的等待和期待)至少持续6个月以上。 B、患者感到难以控制自己不去担忧。 C、这种焦虑和担忧同时伴有至少如下3项(至少在6个月的大多数时间里存在)。 注:如是儿童只需1项、①坐立不安或感到紧张;②容易疲劳;③思想难以集中或脑子一下子变得空白;④易激惹;⑤肌肉紧张;⑥睡眠障碍。 D、排除发生在其他轴一精神障碍的焦虑和担忧。 E、焦虑、担心和躯体症状造成了患者的严重痛苦,并且患者的人际交往、工作等社会功能严重受损。 F、排除由某种药物、躯体疾病、心境障碍、精神病性障碍或广泛性发育障碍所致的焦虑症状。 2、病因分析A、心理分析理论的观点:认为自我与本我冲动之间无意识的矛盾冲突是GAD的根源,GAD患者没有形成合适的防御机制,无法成功的应付自己的焦虑,未能使之被某些外在的对象所替代,从而使得焦虑几乎持续存在。 B、人本主义的观点:认为GAD的个体在小时候没有得到父母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会使他们学会抛弃他们自己的真是情感和愿望,而只是接受父母赞许的那一部分自我,形成了价值条件化。 到了成年,还在继续价值条件化的过程,当外在的信息与自我概念不一致时,个体就会产生焦虑。 为了对付焦虑,个体就会使用扭曲或否定等防御机制组织这个信息进入意识层。 当自我概念与现实差距非常大的时候,防御机制就不能发挥作用,其结果导致极端的焦虑。 C、存在主义理论的观点:认为GAD的发生归因于存在的焦虑,即人类对自身存在的限制和责任的害怕。 D、认知行为理论的观点:行为理论认为,GAD的形成于恐怖症类似,也是经过条件反射形成的,只是条件刺激的范围更加广泛而已;认知观点认为:①GAD患者易于对应激事件感到不可控或不可预测,而这种思维的形成于患者在过去生活中经历了若干不可控的重要事件有关;②如果人们对危险作出过渡评价,焦虑反应与客观情境不相称,则形成病理性的焦虑反应;③GAD患者在加工含有危险的外界信息的过程中,倾向于把注意力自动化的投入向环境中具有危险含义的信息。 3、治疗A、心理分析理论:治疗过程与恐怖症的治疗相似,建立在客体关系理论上的治疗,主要集中于患者在童年时代与母亲的早期关系,帮助他们认识和解决儿童的关系的问题。 B、人本主义理论:以人为中心疗法,这一疗法注重创造一种有利于患者成长的人际关系,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真诚和共情是建立治疗关系的最基本的条件。 C、行为疗法:放松训练、系统脱敏法、生物反馈疗法等。 D、认知疗法:主要是改变患者对外界刺激的“危险”评价。 (四)强迫症(OCD):是严重影响个体日常生活的一种心理障碍,它以反复出现的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特征。 1、DSM-IV对强迫症的诊断标准:A、或者是强迫思维,或者是强迫动作:强迫思维的定义是下列四项:①在病程中某一时间所体验过的四项、冲动意念或表象,会反复或持久的很不合适宜的闯入头脑,以致引起显著的焦虑或痛苦;②这种四项、冲动意念或表象不单纯是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的过分担心。 ③患者企图忽视或压制这些四项、冲动意念或表象都是他自己头脑的产物(并不是被强加的思想插入)强迫动作的定义是下列2项:①患者感到为了被迫作为强迫思维的反应或按照应当僵硬执行的规则而不是不得不进行的反复行为(例如洗手、排次序、核对)或精神活动(例如祈祷、计数、默默的重复字词);②这些行为或精神活动目的在于预防或减少痛苦,或未来预防某些可怕事件或情境的发生;然而这些行为或精神活动实际上并不能起到所设想的中和或预防作用,或者实际上是明显过分的。 B、在病程中的某一时,患者自己曾认识到这种强迫思维或墙皮动作是过分的或不合理的。 住:这一点不适用于儿童。 C、带来显著痛苦的强迫思维或强迫动作,是费时的(一天花费1小时以上)或明显的干扰了正常的日常活动、职业(或学生)功能或平常的社交活动或关系。 D、如有轴一型诊断存在,强迫思维或强迫动作的内容并不仅限于它。 E、此障碍并非由于某种药物或由于一般躯体情况所致之直接生理性效应。 2、病因:A、心理分析理论的观点:认为强迫行为来源于被压抑的攻击性冲动或性欲望。 OCD患者没有处理好性器欲阶段的本能冲突,他们的性驱力要么退行至肛门期,要么是这一时期没有得到顺利发展;也有可能是因为来自本我与自我之间的强烈冲突形成了一系列防御机制,从而最终产生强迫症状。 B、行为主义理论的观点:行为的获得与维持二阶段论解释OCD,认为在第一阶段,一个中性事物当它与能够引发焦虑或者躯体不适的刺激同时出现后,这个事物与恐惧就联系在一起了。 在第二阶段,为了减轻痛苦,回避和逃避行为就产生了,而且如果回避和逃避能够成功降低焦虑,这些行为就会得到强化,一直保持下来。 C、认知理论的观点:认为,大多数人都会有重复性的、闯入性的、消极的念头,通过忽略这些想法或者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念头自然消失,就不至于发展为OCD,然而某些人难以消除这些想法,他们就可能发展成为OCD。 3、治疗A、心理分析疗法:治疗目的是揭示被压抑的欲望和冲动,并让患者面对其所真正害怕的东西——某种给他带来满足的冲动。 B、认知行为疗法:暴露于反应阻止法。 此法要求患者反复的长时间暴露于引起焦虑、强迫思维或强迫行为的物体和情境,同时克服强迫行为。 而认知技术有三种:①挑战强迫性的思维;②思维阻断法;③挑战消极的自动式思维。 C、森田疗法:治疗原则为“忍受痛苦,为所当为;忍受痛苦,有所不为;寻找痛苦,为所怕为。 ” (五)、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指经济过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应激事件或情境之后而引起的精神障碍的延迟出现或长期持续存在,其特点是时过境迁后的痛苦体验仍然驱之不去,持续回避与事件有关的刺激,并长期处于警觉焦虑状态。 1、DSM-IV对PTSD的诊断标准A、患者曾暴露于某一(精神)创伤性事件,存在以下2项:①患者亲自体验、目睹或遭遇某一或数件设计真正的或几乎导致死亡或严重的损伤,或者设计自己或他人躯体完整性遭到威胁的事件;②患者有强烈的害怕、失助或恐惧反应。 B、在体验这种令人痛苦事件之时或之后,表现出至少3项或以上的下列分离性症状:①麻木、分离或没有情感反应的感觉;②对周围环境的意识能力下降;③事物的不真实感;④身体与思想是去联系感;⑤不能回忆创伤的重要方面。 C、以反复的意象、观念、梦、错觉、闪回发作或这种体验的生动再现感,持续地重新体验到这种创伤事件,或者暴露于创伤事件的提醒物时感到痛苦。 D、明显回避能引起创伤回忆的刺激(例如人物、观念、感受、话题、活动、地点)。 E、明显回焦虑或警觉性增高症状。 F、此障碍产生了临床上明显的痛苦烦恼,或在社交、工作或其他重要方面的功能受损,或者影响了患者继续其必需的事业。 H、此障碍并非由于某种物质或由于一般躯体情况所致的直接生理性效应,也不能归于短暂性的精神性障碍,而且也不只是已有的轴一或轴二障碍的恶化加重。 2、病因学派分析A、心理分析学派:PTSD的患者经历不断的在脑海里闪现是意见十分痛苦的事,以致痛苦的记忆要么通过分散注意力等方法加以克制,要么无意识的被压抑。 而患者在是否吧创伤经历整合到自己原先的信念中,内心存在着冲突。 B、学习理论:认为PTSD产生是害怕的一种条件反射。 创伤记忆和其他的一些先错能够引发焦虑和恐惧,个体回避或者逃避这些线索,以使焦虑和恐惧水平下降;于是,对于线索的回避行为就得到了负强化。 C、认知理论:强调创伤对个体预存信念系统的影响,从而导致各种各样的创伤后反应。 PTSD的社会认知理论,偏重创伤对个体生活的影响,强调个体将创伤经验整合与预存模型所需要做出的间距的重新调整,强调创伤事件及其严重后果的广泛影响。 3、治疗目前最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是行为疗法和认知疗法。 A、行为疗法:主要采用以包了与患者所害怕的时间或情境为主的技术,系统脱敏法是首选的方案之一。 B、认知疗法:主要帮助患者处理被创伤破坏的想法和信念,它长于行为疗法联合使用。 C、近年来,一种称为眼动脱敏和再加工的技术用于治疗PTSD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亲,虽然现在有点后悔整理了,因为真的好费时....终于把第一个问题解决了,下来继续总结抑郁症,这个应该比较简短,没啥分类的,我加油! 二、抑郁性心理障碍1、DSM-IV对抑郁发作与抑郁症诊断标准A、在同一个2周时期内,出现与以往功能不同的明显改变,表现出下列5向以上,其中至少1项是①心境抑郁或②丧失兴趣或乐趣。 注:不包括明显是由于一般躯体情况,或者是与心境不协调的妄想幻觉所致的症状。 ①几乎每天的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心境抑郁,这或者是主观的体验(例如感到悲伤或空虚),或者是他人的观察。 注:儿童或是青少年,可能是心境激惹。 ②几乎每天的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对于所有(或几乎所有)活动的兴趣都明显减低。 ③显著的体重减轻(未节食)或体重增加(一个月内体重变化超过原体重的5%),或几乎每天食欲减退或增加(注:儿童则为达到应增体重)。 ④几乎每天失眠或嗜睡。 ⑤几乎每天精神运动性激越或迟缓(由他人观察到的情况,不仅是主观体验到坐立不安或缓慢下来)。 ⑥几乎每天疲倦乏力或缺乏精力。 ⑦几乎每天感到生活没有价值,或过分的不合适的自罪自责(可以是妄想的程度,不仅限于责备自己患了病)。 ⑧几乎每天感到思考或者集中思想的能力减退,或者犹豫不决(或称为自我体验,或为他人观察)。 ⑨反复想到死亡(不只是怕死),想到没有特殊计划的自杀一年,或者想到某种自杀企图或一种特殊计划以期实行自杀。 B、这些症状并不符合混合发作的标准。 C、这些症状产生了临床上明显的痛苦烦恼,或在社交、这也和其他重要方面造成功能缺失。 D、这些症状并非由于某种物质或由于一般躯体性情况所致之直接生理效应。 E、这些症状不能归于离丧;后者即,在失去所爱者后出现这些症状并持续2个月以上,其特点为显著的功能缺损,病态的沉溺于生活无价值感,自杀意念,精神病症状或精神运动性迟缓。 2、病因分析A、心理动力学观点:①对丧失的反应——自我惩罚。 易于是i一个人为想象中的罪恶而惩罚自己的手段;②对丧失的补偿。 患者更注重当前郁抑的原因以及他们是怎样以抑郁的方式来处理与他人之间的人际关系的。 B、存在主义:认为抑郁是源于未能完整和真是的生活而产生的一种非存在感。 C、人本主义:认为郁抑是i由于他们没有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发挥自己的潜能,以及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D、行为主义:①强调外界的强化,包括认为抑郁是行为消退的结果,是一种不完全或不充分的活动;回避性的社会行为,认为抑郁患者是在寻求拒绝;②关注人家关系的过程。 E、认知理论:个体的想法和信念是引发和影响情绪状态的关键因素。 3、治疗(一)生物治疗:电抽搐治疗、药物治疗(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光疗法、维持治疗。 (二)心理治疗A、心理动力学治疗:强调工作的重点是支持和再保证,通过减少病人的焦虑,使他们感到安全,获得支持、舒适和轻松来环节症状。 B、认知治疗:目标是改变抑郁症患者的想法,这些改变通过行为实验、逻辑辩论、证据的检验、问题解决、角色扮演、认知重建等途径得以实现。 C、行为治疗:一方面通过操作强化的时机、提高患者获得强化的比率来消除抑郁状态的;另一方便还可以借助社会技能训练的技术来帮助患者,这些技术包括渐进的达成目标训练、决策训练、自我强化训练、社交技能训练以及放松训练等。 D、人本主义治疗:尝试帮助患者认识到他们的情感痛苦是一种真实的反应。 力图引导病人发现实现自己个人生活是获得更好的生活的理由。 E、团体心理治疗

试析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识别与干预

试析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识别与干预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障碍 识别方 干预措施

论文摘要: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从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定义、识别标准与识别方法,以及相应的干预措施方面入手,较为全面的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提出了相对可行且有效的解决方法。

大学生的心理因各种错综复杂的原因而有可能偏离社会发展的方向,出现心理异常。一项面对全国12.6万大学生的调查显示,20.3%的受访大学生有心理问题。如何有效识别并对大学生的心理障碍给予及时干预成为高校心理健康下作者待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生心理障碍常见的类型

(一)人际关系障碍

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正处在探索人生、认知社会、掌握专业知识的阶段,其人际交往质量直接影响他们在校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困惑、障碍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三大问题之一。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往往存在认知偏见,情绪冲动,不合群,孤傲,不能从对方角度思考问题等问题,有的学生还存在交际方法不得当,不善于表达等问题,从而导致人际上的冲突或没有朋友等人际障碍。

(二)学习障碍

由于大学的学习完全不同于中学的学习方式,没有了老师一天到晚的督促,没有了大量的习题与作业,许多大学生开始由高三的高度紧张一下转人了极为放松的环境,部分大学生开始无所适从,从而导致了不同程度的学习心理障碍,严重影响了学习质量,影响了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懒惰、学习动机过强,忽视张弛之道、消极归因、注意力不集中等学习障碍。

(三)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是指具有精神疾病的行为或带有精神疾病发病的倾向而导致人格结构的破坏,形成人格缺陷。各种人格障碍在大学生的身上都有着鲜明、集中的表现,其行为虽然够不上心理疾病的程度,但同样严重阻碍了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并进而影响到校园文化和社会风尚。当代大学生人格障碍的主要类型有:

偏执型人格,如固执己见;情感型人格,主要表现为情绪变化无常;分裂型人格,主要表现为过分内向,孤僻胆怯;爆发型人格,主要表现为自控能力严重不足,对事物的反应带有强烈的冲动性,微弱刺激常可引起过强的反应,采取过激行为,不顾后果;强迫型人格,主要表现为固执迁腐,刻板保守,不问客观情况是否许可与必要,都把大量精力与时间用于反复检查核对,不允许有半点错误;悖德型人格,主要表现为道德意识及道德障碍,感情冷漠,以个人满足为最高目标,缺乏道德观念和罪恶感,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缺乏行为目标和同情心,缺少社会责任感。

人格的成长不是直线发展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受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很深刻,这些影响来自于社会、家庭、学校及大学生本人。

二、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识别

(一)识别标准

从表面上看,理解心理障碍似乎十分简单。可是,实际上要准确掌握心理障碍的标准,却非常困难。心理学家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目前比较流行的看法主要有主观体验标准、社会规范标准、心理测量标准和统计常模标准。 1.主观体验标准。指根据自己的主观经验或体验来判断自己或他人的心理活动是否发生障碍。这里的主观经验和体验既包括障碍者,也包括咨询者。咨询者可以根据自己长期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经验来判断来访者是否有心理障碍,咨询者也可以根据来访者的主诉体验来判断其是否有心理障碍。在一般情况下,心理障碍会引起个体的不适反应,感受到心烦、紧张、不安、苦恼,甚至痛苦的体验。

2.社会规范标准。指根据个人的心理和行为是否符合一定的社会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价值观念、民族传统和风俗习惯来判断一个人是否有心理障碍。心理障碍者往往缺乏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人际关系不和谐,与周围的社会文化环境格格不人,因此以通行的社会行为准则为标准来确定心理障碍,应该是极具可操作性的。

3.心理测量标准。指主张以心理测量的客观数据为标准来确定心理障碍。心理测量运用心理学家通过科学手段编制出来的心理测验量表来诊断心理问题。常用的心理测验量表有自陈测验和投射测验两大类,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MMPI )、卡特尔16因素测验(16PF)、贝克抑郁问卷等都是世界上比较著名的测验量表。

4.统计常模标准。统计常模的立足点是认为人的心理表现在人群中是呈常态分布的,即通常所说的两头小、中间大。目前绝大多数心理学家都主张以此为标准来判断心理障碍。但问题是不少心理现象的两极端表现中,常常有一个极端是优秀的表现,比如智力常态分布的一个极端就是智力优秀的表现,绝不是智力障碍的表现。

以上判断标准都有其不足之处,最好结合多种方法联合判断,以避误诊。

(二)识别方法

心理障碍的早期表现症状轻不典型,往往不易被亲人或同事发现,以至耽误患者的治疗,给病人带来不利的后果。“有病早医”是治疗疾病的一条基本原则。早期识别心理障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观察:

生活规律改变。如以前很讲究个人卫生、注意清洁的人,突然间变得不知更换衣褥,不愿理发洗澡,甚至满面污垢,物品随手乱放,工作拖拉,劳动纪律松懈,经常旷工、迟到;或原来生活节约的人变得挥霍无度。

脾气改变。脾气改变是许多心理障碍早期症状之一。如原先热情合群的人变得沉默寡言,孤僻不合群,待亲友冷淡,甚至避而不见,与父母、妻子和孩子不谈家事,很少关心家人的.生活和工作,或原来很有礼貌的人变得出言不逊,对人无礼。

情绪变化。当一个人的情绪突然有较大改变时,就要留意其是否最近有什么重要事情发生,以便及时干预。

记忆力下降,丢三拉四,工作效率降低,‘这种情况如发生在中、青年,应引起高度重视。

阅读:3    评论:0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COPYRIGHT © 2016 非常运势网

【电脑版】  【回到顶部】